首页 | 新闻通知 | 学生风采 | 正文
2021-11-22
她,地地道道的德国姑娘,14岁与汉语结缘,只为挑战高难度;
她,对甲骨文情有独钟,参观殷墟古迹,并参加比赛,斩获佳绩;
她,信守三年之约,再次来到中国,续写汉字情缘……
她,就是南开大学德国留学生、文学院汉语言文化专业2018级本科生周静雅。
不久前,在2021甲骨文杯国际学生“我与汉字”演讲大赛中,周静雅摘得最佳语言奖。这是南开大学首次参与此项赛事,也是周静雅第一次在大型比赛中使用中文演讲。
周静雅(前排左三)获得“最佳语言奖”
2015年,还在读高中的周静雅踏出舒适圈,参加了中德交换生活动。那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,在黑龙江佳木斯学习了10个月的中文。
周静雅 (左) 和高中好友(拍摄于2016年)
事实上,在选择交换学习的国家时,周静雅是有自己的想法的。“因为,德国人从小学习英语。而且英语和德语比较相似,我觉得去欧美国家交换没有挑战性。我也是偶然发现居然还可以去中国交换,所以我就选择了中国。”在那次交换学习之前,周静雅对中国、中国文化了解得很少。
得知周静雅选择到中国交换学习时,她的父母表示赞成,但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“小孩子的随便想想”,并没有太在意。当周静雅即将启程出发时,他们才意识到,女儿是认真的。虽然有些不太放心,但他们还是给予她支持。
周静雅(左)与母亲
就这样,这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儿,背上行囊来到了中国。她的高中语文老师给她起了“周静雅”这个中国名字。静,恬静;雅,文雅,既是第一印象,也是对她的美好祝愿和期盼。
回忆起当年刚刚接触汉语学习时的经历,周静雅仍然觉得有些“心酸”。作为初学者,汉字对她来说就是一个个“奇怪的符号”——难读、难认、难写。“看着自己写的‘歪歪扭扭’的汉字,我真想大哭。”周静雅笑着说。
但是,她没有退缩,而是仔细研究、反复练习,一张张方正的田字格纸记录着周静雅的成长。
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,周静雅对汉字结构布局和比例有了新的认识。汉字具有对称美、平衡美、完整美、对立美和流动美。书,心画也。中国人对汉字美的追求也是对人性之美的追求,那时,她真正明白了“字如其人”的含义,也深深地爱上了中国文化。
周静雅(左二)与中国家庭
短暂的交换学习很快就结束了。但是,深入学习中文的想法在周静雅心里日夜萦绕,像种子一样破土萌芽。2018年,周静雅再次来到中国,在南开大学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,续写她的汉字情缘。
如今,周静雅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,写得一手工整隽秀的汉字。在专业学习上,她也勤耕不辍。老师认可了她的能力,并举荐她参加演讲比赛。
谈及学好中文的关键,周静雅认为是要多听多练,营造语言环境也非常重要。面对词汇和声调的困难,“我通过不断地背诵积累,寻找感觉,我还在慢慢学习当中。”周静雅说。
“我主要是想去安阳考察实践,顺便参加了比赛。”当谈及参加2021甲骨文杯国际学生“我与汉字”演讲大赛的契机时周静雅打趣道。
周静雅在殷墟
河南安阳素有“七朝古都”之称。作为甲骨文的故乡,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。周静雅回忆说:“上文字学课程时,老师讲到过汉字的演变过程。当时就觉得字形的演变很神奇,我能根据字形大概辨认出是哪个字,很有成就感。能看到真实的甲骨文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”
周静雅拍摄的古文字原件
实践期间,指导老师推荐周静雅去参加比赛。一贯追求个性的她不愿落于俗套,重复讲述留学生们相似的经历,而是去寻找专属自己的独特视角讲述她与汉字的趣事。
在古汉语学习中,周静雅了解到“六书”创造汉字,包括象形、会意、指示、形声、转注和假借。她还发现,几千年前中国人创造汉字的依据至今仍在应用,“象形、会意”等造字法依然在网络用语中使用。
比如“孖”字,周静雅这样理解:
两个字排排站,一模一样,难不成是“双胞胎”的意思?而双胞胎长得再像,还是有所不同。“孖”完全一样,除了复制粘贴那就只有“克隆”。
这便是“象形”造字法,周静雅又以网络语言“又双叒叕”解释“会意”造字法。
“又”“双”两个字耳熟能详,“叒”“叕”可能读不出来,但它表达的意思,都能心领神会。
周静雅的演讲融汇互动,创新十足,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。赛后她说:“这只是我学习中文路上的一小步,时间越长,乐趣越多。”
这次比赛,只是周静雅汉语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小小惊喜。关于未来,周静雅计划读研究生,继续学习汉语言文学。
“如今的中国,各个方面都飞速发展,外卖、共享单车等新的事物层出不穷。中国浓浓的人情味,也令我着迷。期待未来能去中国更多地方旅游,感受更多人文风采。”周静雅说。
周静雅游学途中